[发明专利] 一种基于近红外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 – CN114136918A 全文链接一 全文链接二
基本信息 | |||
---|---|---|---|
申请号
|
CN202111431964.8 |
申请日
|
20211129 |
公开(公告)号
|
CN114136918A |
公开(公告)日
|
20220304 |
申请(专利权)人
|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| ||
申请人地址
|
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蜀山湖路350号
|
||
发明人
|
吴跃进;程维民;王琦;张鹏飞;徐琢频;刘斌美;范爽 | 专利类型 | 发明专利 |
摘要
|
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近红外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,涉及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技术领域,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:S1、建立稻谷成分含量的近红外漫反射模型;S2、收集稻米食味品质有差异的样品,近红外成分模型预测食味样品成分含量;S3、检测水稻食味样品食味值;S4、将S2中每个样本成分含量的预测值与S3中所测的食味值关联,建立食味值的多元回归模型;S5、利用步骤S1‑S4中构建的模型对待测样本的食味值进行预测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:本发明可快速、无损地检测稻米的食味值,检测时不需要对样本进行预处理,仅需直接对少量稻谷样本进行光谱采集即可预测出食味值,且预测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接近,准确性高。 | ||
主权项
|
1.一种基于近红外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,其特征在于:包括以下步骤:S1、收集成分含量有差异、水分经过平衡的若干份稻谷样品,采集每份样本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,检测每份样本的成分含量,最后利用PLS算法建立水稻成分含量的近红外漫反射模型;S2、收集稻米食味品质有差异的样品,构建稻米食味样本集,利用近红外漫反射模型预测该样本集中各样本的成分含量;S3、检测水稻食味样本集中各个样本的食味值;S4、将S2中每个样本成分含量的预测值与S3中所测的食味值关联,建立食味值的多元回归模型;S5、对待分析的水稻样本,通过采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,并利用步骤S1中所构建的模型预测其各项成分含量,之后根据这些成分含量预测值,利用步骤S4中所构建的回归模型进行预测,获得每份样本的食味值。 |
IPC信息
|
|||
---|---|---|---|
IPC主分类号
|
G01N21/359 | ||
G 物理
G01 测量;测试 G01N 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 |
法律状态信息
|
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法律状态公告日
|
20220304 |
法律状态
|
公开 | 法律状态信息 |
CN202111431964 20220304 公开 公开
|
代理信息
|
|||
---|---|---|---|
代理机构名称
|
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(普通合伙) 34124 |
代理人姓名
|
缪璐欢 |